上次在PTT的日旅板PO第一篇已經過了一年了,之後一直在思考怎麼把廢墟風情呈現給大家看。
腦子不太靈光想了一年結果還是只想到以下方式,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方式的話再麻煩跟我說,我會再改進!
上一篇:https://bbqinjp.com/2021/03/26/2015-09-12-14-gunkanjima-1/

這一篇分享39張照片,可以邊參考拍攝位置邊看照片喔。

① 從左到右為70號棟(端島中小學校-1958年)→65號棟(鑛工宿舍-1945年)→69號棟(端島病院-1958年)→ちどり荘(教員宿舍-1958年後)→公共廁所
這個公共廁所還可以用,排洩物會直接奔向大海(抖

② 資材倉庫
要從70號棟往大家入島出島在用的碼頭的話,只能走這一條像是在探險的路。

③ 輸送帶
這條輸送帶應該從碼頭上來後就可以看到,這張照片是從另一個角度拍過去的。
輸送帶顧名思義就是拿來輸送東西,這一條是用來輸送第四豎坑採堀到的煤礦。




④ 左上:第二豎坑坑口棧橋跡
⑤ 右上:總合事務所
⑥ 右中:總合事務所開口處
⑦ 下:總合事務所裡的慘狀
④⑤⑥是只要上島就看的到的景,⑦就比較有趣了,導覽人員說這裡以前是大浴場。
以前大家從第二豎坑被拉到地面之後,就會順著樓梯一直走,經過中間的建築物後就會到大浴場,然後洗洗澡後花錢去或回家。


⑧ 左:30號棟(鑛工宿舍-1916年)西側的大缺口
⑨ 右:30號棟(鑛工宿舍-1916年)的入口之一(從30號棟拍出去)
⑧應該可以在第3見學廣場看到,不過是以一個很斜的角度看。這個大缺口可以從GOOGLE地圖的衛星模式看到。
⑨裡的空橋應該是目前可以比較安全的到達30號棟上面樓層的方法(六樓),照片中可以看到這座空橋已經嚴重腐蝕了。





⑩⑪⑫上面三張:30號棟(鑛工宿舍-1916年)內部
⑬⑭下面兩張:30號棟(鑛工宿舍-1916年)中央
30號棟的內部在上一篇文有分享過一張,這次再放三張上來。
整層樓都是這樣的廢墟感,走在裡面時真的會怕突然地板突然破一個洞掉到一樓去…
30號棟中央有個空洞可以看到其他樓層,也可以看到有樓梯可以通往其他樓層,我們這一團似乎沒人用那座樓梯去別的樓層…

⑮ 31號棟(鑛工宿舍-1957年)
在30號棟隔壁的31號棟相對的新了很多,30號棟是1916年完工,31號棟是1957年,比31號棟晚完工並有被編號的只有9棟。
會蓋這一棟的一個很大的原因是軍艦島在30號棟、31號棟這邊凹了一塊,這會增強海水打在這裡的強度,浪太高時海水還會打到島上,因此蓋這棟有一個考量是為了防潮、防海水。
從GOOGLE地圖衛星模式可以看到這一棟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所以蓋的相當長,就像防波堤一樣。


⑯⑰ 50號棟(電影院-1927年)
如照片,電影院只剩下像是大門的結構,其他都已經變成瓦礫了。
然而娛樂設施不愧是娛樂設施,能看到島上難得一見的馬賽克磁磚。



⑱⑲⑳ 16號棟、17號棟、18號棟、19號棟(以上四棟為鑛工宿舍-1918年)與51號棟(鑛工宿舍-1961年)的中間走道
走在這5棟中間有在打巷戰的感覺,走道上堆積了大量的木頭,應該是從兩邊的建築物內飛出來的,有些木頭應該也有十公斤以上,可以感受到島上颱風來臨時的絕望感。


㉑㉒ 從左到右為59號棟(鑛工宿舍-1953年)→57號棟(鑛工宿舍-1939年)→16號棟(鑛工宿舍-1918年)
這裡最特別的是有一個在GOOGLE地圖上被稱為『地獄段(地獄階梯)』的樓梯,現在要前往端島神社只能靠這個階梯了。






㉓㉔㉕㉖㉗㉘ 秘境探險之地獄階梯→端島神社
這一段路會經過16號棟(鑛工宿舍-1918年)、57棟號(鑛工宿舍-1939年)、56號棟(鑛工宿舍-1939年)、17號棟(鑛工宿舍-1918年)、18號棟(鑛工宿舍-1918年)、19號棟(鑛工宿舍-1918年)、2號棟(鑛工宿舍-1950年),最後抵達1号棟(端島神社-1936年),這也是整個島上最像是在秘境探險的小徑(30號棟只有恐怖)。走這一段時會莫名的尊敬以前在這島上開發的人們,雖然談不上都市計劃,能夠在100年前就規劃成這樣實在很了不起。


㉙ 左圖:上方為資材倉庫,中下方為第四堅坑捲機室,左方為70號棟(端島中小學校-1958年)、71號棟(體育館-1970年)
㉚ 右圖:已變屋頂綠化的16號棟、17號棟、18號棟、19號棟(以上四棟為鑛工宿舍-1918年)
這兩張是從端島神社往下俯瞰的風景,對廢墟有愛的人會非常感動(就是我)。


㉛ 從左到右為65號棟(鑛工宿舍+屋頂幼稚園-1945年)→66號棟(鑛工宿舍(啟明竂)-1940年)→67號棟(鑛工宿舍-1950年)
㉜ 從左到右為65號棟(鑛工宿舍+屋頂幼稚園-1945年)→67號棟(鑛工宿舍-1950年)→69號棟(端島病院-1958年)
65號棟是上次介紹過的進擊的巨人取景地。
大家應該都有發現,島上的建築物大多是鑛工宿舍。
這島上當時的人口密度是世界最高的,每平方公里有83600人居住,比WIKI上的第一名(澳門:21158人/平方公里)高了有四倍。可見這個島在昭和年代吸引了多少人來淘金。

㉝ ちどり荘(教員宿舍-1958年後)
這間教員宿舍已經算是島上蠻新的建築物了,不過應該是因為離海太近,損壞情況比島內的一些更老的建築物還要嚴重。

㉞ 由70號棟(端島中小學校-1958年)看出去的風景
從70號棟的西南面看出去可以一覽鑛坑的相關設施,也可以看到觀光船停在碼頭。



㉟㊱㊲ 70號棟(端島中小學校-1958年)內部
這幾張是我上島3天每天都會進去的70號棟的照片。
左邊的照片可以看到地面已經傾斜4度了…海水再被沖走幾隻基椿的話,整棟應該就要say goodbye了。
右上圖是其中一間教室的殘破樣貌,可以看到樑的保護層已經因為鋼筋腐蝕爆開了。
右下是堆在一旁應該是織布機的東西,也都已經生銹到不堪使用了。


㊳㊴ 從另一個角度看登錄世界遺產的『岸壁』
這裡可以看到有部份的岸壁已經損毀的很嚴重,除了表面已經剝落的岸壁之外,也有些已經是已經剝離的狀態…感覺就這樣放著應該10年左右就會剝落。
以上,如果對其他照片有興趣的可以用MAIL跟我聊絡喔。